粘合强度是指在外力作用下,使胶粘件中的胶粘剂与被粘物界面或其邻近处发生破坏所需要的应力,粘接强度又称为胶接强度。粘合强度是胶粘体系破坏时所需要的应力,其大小不仅取决于粘合力、胶粘剂的力学性能、被粘物的性质、粘接工艺,而且还与接头形式、受力情况(种类、大小、方向、频率)、环境因素(温度、湿度、压力、介质)和测试条件、实验技术等有关。由此可见,粘合力只是决定粘接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粘接强度和粘合力是两个意义完全不同的概念,绝不能混为一谈。粘接接头在外力作用下胶层所受到的力,可以归纳为剪切、拉伸、不均匀扯离和剥离4种形式。
1、剪切。外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基本与粘接面平行,并均匀分布在整个粘接面上。
2、拉伸。亦称均匀扯离,受到方向相反拉力的作用,垂直于粘接面,并均匀分布在整个粘接面上。
3、不均匀扯离。也叫劈裂,外力作用的方向虽然也垂直于粘接面,但是分布不均匀。
4、剥离。外力作用的方向与粘接面成一定角度,基本分布在粘接面的一条直线上上述4种力,在同一胶粘体系中很有可能有几种力同时存在,只是何者为主的问题。
根据粘接接头受力情况不同,粘接强度具体可以分为剪切强度、拉伸强度、不均匀扯离强度、剥离强度、压缩强度、冲击强度、弯曲强度、扭转强度、疲劳强度、抗蠕变强度等。
拉伸强度又称均匀扯离强度、正拉强度,是指粘接受力破坏时,单位面积所承受的拉伸力,单位用兆帕(MPa)表示。因为拉伸比剪切受力均匀得多,所以一般胶粘剂的拉伸强度都比剪切强度高得很多。在实际测定时,试件在外力作用下,由于胶粘剂的变形比被粘物大,加之外力作用的不同轴性,很可能产生剪切,也会有横向压缩,因此,在扯断时就可能出现同时断裂。若能增加试样的长度和减小粘接面积,便可降低扯断时剥离的影响,使应力作用分布更为均匀。弹性模量、胶层厚度、试验温度和加载速度对拉伸强度的影响基本与剪切强度相似。
剥离强度是在规定的剥离条件下,使粘接件分离时单位宽度所能承受的最大载荷,其单位用kN/m表示。剥离的形式多种多样,一般可分为L型剥离、U型剥离、T型剥离和曲面剥离,如下图所示。随着剥离角的改变,剥离形式也变化。当剥离角小于或等于90°时为L型剥离,大于90°或等于180°时为U型剥离。这两种形式适合于刚性材料和挠性材料粘接的剥离。T型剥离用于两种挠性材料粘接时的剥离。剥离强度受试件宽度和厚度、胶层厚度、剥离强度、剥离角度等因素影响。
疲劳强度是指对粘接接头重复施加一定载荷至规定次数不引起破坏的最大应力。一般把在10次时的疲劳强度称为疲劳强度极限。一般来说,剪切强度高的胶粘剂,其剥离、弯曲、冲击等强度总是较低的;而剥离强度大的胶粘剂,它的冲击、弯曲强度较高。不同类型的胶粘剂,各种强度特性也有很大差异。